而国家主义的危险则在于用国家权力逻辑代替专业判断,权力执行者面对作为医学问题的传染病,尤其是传染病的暴发与流行的原因等问题,需要一个理解的过程。
行政主体不仅仅是国家行政机关和授权行政主体,而且还包括行使公共治理权的公共组织。即使法定机构系依据地方政府规章设立,一般也会规定须经地方性法规的授权取得行政权。
《广州市南沙新区明珠湾开发建设管理局设立和运行规定》(2017年规章)第11条第2款规定:明珠湾管理局可以依法设立企业,从事土地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配套设施运营、项目投资等业务。如《海南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管理局设立和运行规定》(2019年规章)第2条规定:乐城管理局是依照法规规章设立的乐城先行区法定机构,经地方性法规授权,履行相应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57]参见《三亚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设立三亚市旅游推广局的决定》(2020), 《三亚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设立三亚市投资促进局的决定》(2020)。[53]参见《珠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珠海市横琴新区管理委员会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珠府办〔2009〕57号,2009年12月11日发布。现在,法定机构已经成为全国许多地方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和自由贸易试验区选择的管理机构。
我国的区域合作法定机构也基本如此。但上级组织所设立的机构并非跨行政区政府间的合作治理机构,并非《地方组织法》第80条第1款规定的调整对象,也不是本文讨论的对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成就和经验的集中体现,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唯一正确道路,破除了法治发展的西方中心主义,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法治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
例如,从习惯法、官僚法到法律秩序的演进模型,从压制型法、自治型法到回应型法的发展模型等。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发挥道德对法治的滋养作用和法治对道德的保障作用,使法治和德治在国家治理中相互补充、相互促进。这既为我们把握纷繁复杂的法律现象提供了一幅科学清晰的结构图,又为我们推进法治建设提供了一个可执行、可操作的施工图,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党和法的关系是一个根本问题,处理得好,则法治兴、党兴、国家兴。
这就破除了法治和政治无关的认识误区。正确认识和把握法治建设中的重大关系 政治和法治、法律和道德的关系问题,是法理学持续讨论的经典论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法治和德治不可分离、不可偏废,国家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协同发力。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刻认识人类文明的多样性特征。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法理学关注的重点不同,在内容和特色上各不相同,反映出不同国家不同时代人们对法的不同理解。例如,把公正作为法治的生命线,明确必须牢牢把握社会公平正义这一法治价值追求,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项法律制度、每一个执法决定、每一宗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在我国,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厉行法治,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已经实现现代化国家的发展历程看,像英国、美国、法国等西方国家,呈现出来的主要是自下而上社会演进模式,即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发展需要,经过一二百年乃至二三百年内生演化,逐步实现法治化,政府对法治的推动作用相对较小处理得不好,则法治衰、党衰、国家衰。深刻阐释活力和秩序、安全和发展等不同法的价值之间的内在关系,使法治价值理论更加科学完备,体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
习近平法治思想还系统论述了公平、正义、民主、平等、人权、安全、和谐等诸多法的价值。例如,习近平总书记从国家治理角度,提出法律是治国理政最大最重要的规矩制度竞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方面,深刻指明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作用。
这深刻阐明了法治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进一步完善了法治发展理论。这既为我们把握纷繁复杂的法律现象提供了一幅科学清晰的结构图,又为我们推进法治建设提供了一个可执行、可操作的施工图,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
这就从更高历史站位、更宏观视角丰富和发展了法的功能学说。习近平法治思想在主张法治发展自主性的同时,也强调法治文明的交流互鉴。在政治和法治的关系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一种法治形态背后都有一套政治理论,每一种法治模式当中都有一种政治逻辑,每一条法治道路底下都有一种政治立场。西方法理学对法律发展的历史进程提出了许多解释模型。从社会公正角度,提出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公正司法事关人民切身利益,事关社会公平正义,事关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等,深刻指明法治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方面的重要功能。习近平法治思想把法律置于社会系统中来审视,科学阐明政治和法治、改革和法治、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等重大关系。
例如,从习惯法、官僚法到法律秩序的演进模型,从压制型法、自治型法到回应型法的发展模型等。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标准 法的价值追求可以理解为法治为什么人的问题。
这就为法的价值评价明确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标准。这生动阐明了人类法治文明发展的多样性。
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法理学关注的重点不同,在内容和特色上各不相同,反映出不同国家不同时代人们对法的不同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具有原创性、时代性的概念,包括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五个子体系,涵盖从法的制定到实施、从监督到保障等法治建设的多个领域和环节,使法治建设成为一个构造完整、逻辑严密的有机整体。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的新发展新飞跃,具有科学性、真理性、开创性,蕴含着深刻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创新发展,指引中国法理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构建。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法治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深刻回答法治中国建设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科学阐明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立场,彰显了真挚的为民情怀。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全面依法治国各领域全过程。习近平法治思想运用系统观念看待法治,克服西方法理学就法论法的片面性,从国家治理、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等维度全方位揭示法和法治的各种功能,揭示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一个立体的、动态的、有机的完整体系。
深化对法治发展规律的认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没有定于一尊的制度样板,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模式。要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法治和德治不可分离、不可偏废,国家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协同发力。法律有效实施有赖于道德支持,道德践行也离不开法律约束。
习近平法治思想强调走什么样的法治道路、建设什么样的法治体系是由一个国家的基本国情决定的,主张从本国国情出发自主探索法治道路。习近平法治思想科学认识和把握法治建设中的重大关系,体现了深刻的系统思维、辩证思维、历史思维,为新时代法学理论研究提供了科学指引。
这就破除了法治和政治无关的认识误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决不照搬别国模式和做法,决不走西方所谓‘宪政、‘三权鼎立、‘司法独立的路子。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刻认识人类文明的多样性特征。(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 进入专题: 法理学 习近平法治思想 。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发挥道德对法治的滋养作用和法治对道德的保障作用,使法治和德治在国家治理中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不同国家由于历史传统和现实国情等存在差异,形成了不同的法治发展模式。
在法律和道德的关系上,习近平法治思想系统阐释了法律和道德、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关系,明确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在国家治理中都有其地位和功能。从经济发展角度,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法治经济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等,深刻指明法治在规范政府和市场关系方面的重要功能。
在我国,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厉行法治,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我们党始终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也是法治中国建设的主体。
手机:18900000000 电话:010-12340000
邮件:123456@xx.com